得物与小红书:流量与调性的“双向奔赴”之战

从“毒”到“得物”:潮流电商的崛起与隐忧

得物最初以“毒”之名闯入市场,凭借球鞋鉴定与C2B2C模式迅速崛起,成为潮流电商的标杆。2023年,其GMV高达2000亿元,90后用户占比超九成,一线城市及下沉市场的高消费人群是其核心用户。然而,得物的烦恼在于**“有钱但缺人”**——用户基数小、品类单一,且社区属性薄弱。

得物的盈利模式依赖交易佣金和鉴定服务,但这一模式难以复制到美妆、日用百货等领域。鉴定体系的高成本与消费者决策的低相关性,使其难以突破垂直电商的天花板。此外,得物曾尝试内容引流,但强消费导向的平台属性与社区信任的构建存在矛盾,导致其社区生态始终难以成型。

小红书:从“海外种草”到“生活百科”的变现困境

小红书以“标记我的生活”为口号,凭借种草社区成为用户的生活指南。2020年,其女性用户占比达九成,2021年推出男性内容激励计划,试图打破“女性社区”的标签。然而,小红书的变现难题始终存在——广告收入增长有限,电商业务受限于社区调性与规模化的冲突。

小红书的电商之路充满波折:早期跨境自营模式受税收新政冲击,后转型平台模式引入国内商家,但社区与电商的严格区分导致转化效率低下。尽管广告业务发展迅速,但过度依赖广告影响了用户体验,而电商业务的规模扩张又面临淘宝、京东等巨头的竞争压力。

互相“抄作业”:得物学社区,小红书攻电商

面对各自的困境,得物和小红书开始互相借鉴,试图突破瓶颈。

1. 得物:从交易平台到“交易+社区”
得物在2024年发布《得物社区公约》,强调“真人+有用”的内容方向,投入300亿曝光、5亿元现金扶持创作者,并优化社区功能以提升互动与黏性。然而,得物的社区建设仍面临挑战:

  • 内容广度不足:小红书的内容涵盖美妆、旅行、美食等,而得物仍以商品交易为核心,难以破圈。
  • 创作者生态薄弱:尾部创作者缺乏活人感,专业创作者变现机会有限,难以形成小红书式的社区影响力。

尽管如此,得物仍在拓展品类边界,从潮鞋、配饰向家居、数码延伸,并加强电商直播,试图打造“新品潮品抢先购”的消费心智。

2. 小红书:从种草社区到“买手电商”
小红书自2014年上线福利社后,逐渐从自营转向平台模式,但电商业务始终受限于社区调性。2022年起,小红书重启电商战略:

  • 引入明星主播:董洁、章小蕙等个人风格鲜明的博主带货,提升转化率。
  • 升级直播业务:2023年将直播独立运营,整合供应链资源,推出“买手电商”概念。
  • 与阿里合作:关闭自营店铺福利社,将流量导向阿里生态,以弥补电商基建的不足。

然而,小红书的电商之路仍面临挑战:

  • 调性与规模的冲突:社区强调真实、美好,而电商需要规模化营销,两者难以平衡。
  • 算法与需求的匹配:尽管搜索基因强大,但如何精准预测用户需求仍是难题。

流量与调性的终极博弈:谁能构建良性循环?

得物和小红书的“互相抄作业”,本质上是流量与调性之间的博弈。

  • 得物需要强化社区属性:通过真实内容提升用户黏性,同时拓展品类以实现规模化增长。
  • 小红书需要平衡社区与电商:在保持调性的同时,提高广告转化效率,并借助阿里生态弥补电商短板。

未来,两者的竞争将围绕**“信任经济”展开——得物需证明其社区能支撑全品类电商,小红书则需证明其种草能力能高效转化为交易。谁能率先构建“流量-调性-商业”的闭环**,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

结语:潮流与生活的终极对决

得物和小红书的“双向奔赴”,既是商业模式的探索,也是互联网平台流量焦虑的缩影。在消费升级与内容为王的时代,谁能更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笑到最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