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的浪潮中,企业的每一次转型都如同在迷雾中航行,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曾经以大规模裁员引发广泛关注的美的,在6月底第二波大范围裁员并未“如约”而至后,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当减员这一手段不再继续,美的又将凭借什么实现转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续写辉煌呢?
裁员回顾与现状
过去一段时间,美的的裁员行动备受瞩目。从2022年起加速向ToB转型,将工业技术、楼宇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数字化创新四大板块统一划归ToB业务体系。2025年3月启动的裁员计划,涉及多个业务线,每个部门都有裁员指标。被裁人员涵盖校招生和社招员工,校招生中轮岗后无法适应岗位、业绩不佳或所在部门被精简的员工在列;社招员工里入职年限短、未融入体系、35岁以上以及孕妇、工作多年的老员工也未能幸免。
与此同时,美的进行了组织架构的简化与调整。签发《关于简化工作方式的要求》文件,精简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如会议从一周多次变为一周一次,还倡导员工按时下班。并且大刀阔斧精简“运中”,将原本分散的多个省份的运中合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但这也导致大量职能岗位的员工被优化。
转型投入与布局
尽管裁员暂缓,但美的并未停止转型的脚步。7月9日,美的集团副总裁王建国透露,未来三年将至少投入500亿元,重点布局人工智能(AI)大模型、新能源、机器人以及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近日成立的美的(中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智能机器人销售、智能无人飞行器销售、半导体照明器件销售、人工智能硬件销售等,这也与美的的转型布局相呼应。
这并非美的的第一次转型尝试。此前向ToB转型已取得一定成效,2024年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收入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044.96亿元,营收占比达25.67%,较2020年的18.5%提升7个百分点,成为业务持续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裁员效果争议
裁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提效的目的。简化工作方式后,工作协同更加高效,会议减少。精简“运中”降低了管理成本。然而,裁员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留下的员工工作量增加,财务部同事要兼顾多品类财务结算,市场部员工要承担多种市场工作。而且网络上对美的的“提升工作效率”行动充满争议,虽然倡导按时下班,但员工回家后仍可能挑灯夜战,加班时长并未真正减少。
在裁员过程中,美的的校招体系也受到影响。校招体系门槛变高,招聘对象更为紧缩,原二本院校校招项目已取消,未来可能仅从暑期实习生中选拔人才,社招也更注重高学历与对美的的忠诚度,很多岗位关闭了社招通道。
外部压力与战略调整
美的面临的不仅仅是内部管理问题,更有外部环境的重重压力。2024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12.9%,冲击了与装修强绑定的家电产品,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和家电消费需求的下降让整个行业面临挑战。国补消耗了大家电未来6 – 10年的需求,美的需要长远规划市场。
在智能家居领域,小米、追觅等新品牌崛起,美的虽布局早但难以构建完善生态体系,设备互联互通和场景化能力不如小米、华为,难以吸引用户。飞科、戴森、小熊电器等新兴品牌凭借单品爆款和社交裂变模式,在小家电市场对美的构成威胁。为此,美的调整战略,聚焦核心品类,关停非盈利部门,学习小米模式,精简团队,专注研发精品家电。
转型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2024年美的营收4071.49亿元,同比增长9.44%,净利润385.37亿元,同比增长14.29%,但利润率仅为9.4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美的的裁员和转型布局更像是一场断臂求生的“自救”尝试,但这些优化措施是否能带来长期发展仍是未知数。
从简化流程到精简团队,从学习小米到推行“超一战略”,美的一直在变革的道路上狂奔。不减员后,美的需要在人才培养和保留上投入更多精力,吸引和留住高质量的员工,为转型提供人才支撑。在研发投入上,要确保500亿元投入到AI大模型、新能源等前沿领域能够取得实际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在市场拓展方面,要应对智能家居和家电市场的激烈竞争,提升产品的生态体系和用户体验。
老牌家电企业美的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创新和变革。不减员后的美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稳定员工队伍的同时实现转型突破,如何在投入前沿领域后获得市场回报,这些都是美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美的能否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未来,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