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转移至脑部:头痛背后的危险信号

在癌症的众多严峻并发症中,肺癌转移至脑部的情况并不罕见,却常常因其隐匿性和症状的复杂性,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在初期难以察觉,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种转移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极大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健康。近期,一位肺癌患者的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肺癌脑转移的警钟。

今年 65 岁的刘叔(化名),与肺癌抗争已有 5 年之久。自确诊肺癌后,他一直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化疗,并按时服用靶向药,肺部病灶得到了较为稳定的控制。然而,2021 年年底,刘叔开始出现头晕和轻微头痛的症状。由于化疗后身体虚弱,他并未对此太过在意,只是简单地认为这是化疗的正常后遗症。

但很快,家人便发现刘叔的情况愈发不对劲。他变得反应迟钝,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甚至在走路时经常莫名其妙地摔跤。察觉到问题严重性的家人,赶忙将他送往家附近的医院进行检查。经检查,医生确诊刘叔为柔脑膜转移,这意味着肺癌细胞已顺着脑脊液悄然侵袭了他的神经系统。面对这一结果,医生无奈地向刘叔的家人表示,这种情况一般很难控制,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但家人并未放弃,带着刘叔四处辗转求医。

随着病情的恶化,刘叔的情绪变得烦躁不安,甚至出现精神失控殴打家属的情况。在外院专家的建议下,他们慕名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徐庆生的专家门诊。徐庆生副主任医师向刘叔和家人解释道,柔脑膜转移是指肿瘤细胞随着脑脊液扩散至大脑和脊髓表面。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柔脑膜转移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一旦发生柔脑膜转移,如果不及时控制,肿瘤细胞会像 “撒种子” 一样在神经系统疯长,迅速导致患者出现剧烈头痛、行动不便、精神失常、视力或听力受损等症状,甚至短时间内死亡。

根据磁共振、脑脊液脱落细胞学及基因检测等诊断结果,徐庆生团队经过全面评估和周密研判,为刘叔制定了 Ommaya 囊植入、鞘内化疗、靶向治疗的 “三步救命方案”。如今,3 年多过去了,刘叔的复查显示,脑脊液内的肿瘤指标稳定,虽然仍需定期治疗,但生活已基本能够自理。他的状态让曾经接诊过他的当地医生都惊叹不已,直呼这是个奇迹。

徐庆生表示,尽管柔脑膜转移通常意味着癌症进入终末期,治疗难度极大,但经过团队多年的不懈探索,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截至目前,已有不少像刘叔这样的患者,在接受规范综合治疗后,生存期实现了较大突破。

那么,肺癌为何容易转移至脑部呢?从医学原理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是血行转移,肺癌细胞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由于肺循环的特殊解剖结构,癌细胞经肺静脉回流至左心,随后被泵出到全身动脉循环,包括供应大脑的动脉,进而容易在脑部定植生长。其次,大脑组织血供丰富,氧气和营养物质充足,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再者,肺癌细胞表面可能表达某些与大脑组织特异性结合的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使其更容易迁移并定植于大脑。此外,大脑具有相对特殊的免疫环境,免疫细胞和免疫反应相对较弱,转移到大脑的肺癌细胞能相对容易地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攻击。

肺癌转移至脑部会有诸多明显症状。头痛是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持续性、逐渐加重的头痛,常在清晨或睡眠中加重。呕吐也较为常见,多呈喷射性,与进食无关。颅内压增高还可导致视乳头水肿,影响视力。部分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当转移瘤影响大脑运动区时,会导致肢体无力、偏瘫或共济失调。患者还可能出现认知和精神障碍,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改变、情绪异常等,以及语言障碍,包括失语、言语不清等。

在此提醒广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若出现持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颅高压症状);颈部不适,有硬邦邦的感觉(脑膜刺激征);视力下降,听力下降,面瘫(颅神经侵犯);食欲下降,味觉改变;行走不稳,下肢无力;大小便障碍等症状,一定要高度警惕,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并干预可能出现的肺癌脑转移情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