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厨房这个美食的创作天地里,调味品堪称不可或缺的 “灵魂配角”。无论是精心烹制的豪华盛宴,还是充满烟火气的家常小炒,想要让菜肴滋味丰富、令人垂涎,都离不开调味品的巧妙点缀。

很多人图方便,习惯将调味品一股脑地放在灶台旁边,觉得这样在烹饪时能随手取用,节省时间。然而,关于调味品的保存方式,却存在着诸多争议。有一种说法甚嚣尘上,称调味品必须要放进冰箱冷藏,否则就会面临变质风险,甚至可能产生致癌物,严重威胁健康。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调味品是否真的如同蔬菜、肉类等食材一样,对低温保存环境有着严格要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一下调味品保存背后的科学知识。
一、调味品必须冷藏保存吗?
答案是否定的,并非所有调味品都需要在冰箱中 “安营扎寨”。实际上,调味品的保存方式与其种类密切相关,就像不同性格的人适合不同的生活环境一样。像胡椒粉这类粉末状调味品,以及盐、酱油等含盐量颇高的调味品,它们自身仿佛有着一层天然的 “防护盾”,相对而言,不太容易受到细菌的侵扰,也不容易发生变质现象,所以通常情况下,它们无需在冰箱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过,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有两类调味品对冷藏环境有着较高的需求。

- 发酵类调味品:以黄豆酱、腐乳为代表的发酵类调味品,它们的诞生源于微生物的辛勤 “劳作”—— 发酵过程。即便在进入市场售卖时,也难以确保其中的微生物被完全 “灭活”。这就好比一个尚未完全平静下来的小世界,一旦开封后处于室温环境,就如同给微生物们提供了一个温暖舒适、适宜繁衍的 “温床”,会极大地加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而导致调味品变质,原本美味的酱料可能就会变得口感怪异,甚至产生异味。
- 营养物质含量高且含水较多的调味品:沙拉酱、蚝油等调味品属于这一类别,它们富含蛋白质,同时还含有一定比例的水分。对于霉菌来说,这些简直就是丰富的 “营养大餐”,不仅有充足的养分,还有生长所需的水分。如果将它们放置在室温环境下,极有可能迅速成为霉菌大量滋生的 “乐园”,出现令人担忧的霉变现象。而食物霉变后,很可能产生具有强烈致癌性的霉菌毒素,一旦被人体摄入,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另外,像辣椒酱这类含有较高油脂的调味品,在室温环境中,还可能发生脂肪氧化反应,原本香辣浓郁的风味会大打折扣,口感变得不再美妙。
二、常用调味品应该如何保存?

- 粉状调味料:花椒粉、胡椒粉等香辛料加工而成的调料,犹如一个个 “小香包”,内部含有大量具有挥发性的油类物质。然而,它们也有一个 “小弱点”,就是比较容易受到霉菌的 “青睐”。因此,保存时需要为它们营造一个干燥的环境,并采用密封的方式,将其放置在阴凉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它们的风味与品质,避免被霉菌侵蚀。
- 颗粒状调味料:盐、糖等颗粒状调味料,在储存时关键要做到干燥、密封。一旦环境湿度较大,它们就容易像亲密的小伙伴一样 “抱团” 受潮结块。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类调料纯度通常较高,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变质,即便出现结块现象,也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只是在使用时可能需要稍微费点力气将结块弄散。
- 干货调味料:大料、干辣椒等干货调料,就像经过 “脱水历练” 的战士,本身水分含量较低。但它们同样怕潮湿,一旦受潮,就容易被霉菌 “攻陷”,发生霉变。所以,要将它们安置在干燥的地方,并做好密封工作,防止外界湿气的 “入侵”,让它们能长时间保持干燥、完整的状态。
- 液态调味料:酱油、醋等液态调料,适宜使用玻璃瓶装盛,这就如同给它们穿上了一层透明坚固的 “保护衣”。每次使用后,一定要注意拧紧瓶盖,将其放置在通风良好且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通风能让它们 “呼吸新鲜空气”,避免因空气不流通产生异味;而避开阳光直射,则是防止阳光中的紫外线对其成分造成破坏,影响口感和品质。
- 酱类调味料:豆瓣酱、辣椒酱等酱类调味料,由于往往含有一定水分,这就给霉菌的生长创造了一定条件,所以它们比较容易发霉变质。为了延长它们的 “保鲜期”,应当将其转移至玻璃容器中,并且密封严实,随后放入冰箱冷藏室保存。低温的环境能够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让酱料始终保持美味。
- 新鲜调味料:葱、姜、蒜等新鲜调味品,它们充满生机与活力,但也有着较短的 “保鲜期”。因此,建议随用随买,尽量不要存放太久。如果实在购买过多,生姜可以用保鲜膜包裹起来,放入冰箱冷藏室,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其保鲜时间;葱、蒜则可以用网兜装好,挂在阴凉、通风处,让它们能保持相对新鲜的状态。
三、怎样用调味品才健康?
调味品虽然能让我们的一日三餐变得有滋有味,为餐桌增添无尽魅力,但在使用时一定要遵循适度、适量的原则,尤其要注意控制钠的摄入。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明确指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严格控制在不超过 5 克。那么,在日常生活的厨房操作中,我们具体该如何巧妙控制调味品中钠的摄入呢?以下几个实用小妙招分享给大家:
- 巧用定量盐勺:在家做饭时,可以准备一个定量盐勺,这就如同给食盐的使用量上了一把 “精准的锁”。每天按照膳食指南的要求,提前确定好当天的食盐总量,然后在每餐烹饪时,严格按量将盐放入食物中。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培养自己和家人清淡的口味习惯,让味蕾适应低盐饮食,既能享受美食,又能保障健康。
- 善用天然调味品:当觉得菜肴中盐或酱料的用量减少后,味道不够浓郁时,不妨尝试用醋、柠檬汁、西红柿、辣椒、葱、姜、蒜等天然调味品来丰富口感。这些天然食材不仅能为菜肴增添独特的风味,还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同时又能减少钠的摄入,可谓一举多得。例如,在炒菜时滴几滴柠檬汁,能为菜品带来清新的酸味,提升整体口感;用西红柿熬制酱汁,既增加了酸甜滋味,又富含维生素等营养。
- 出锅前加盐:这是一个简单却非常有效的小技巧。在菜肴快出锅时再加入盐,此时盐分主要附着在食材表面,能够在保持同样咸度的情况下,大大减少食盐的用量。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普通炒菜,对于炖、煮等汤水较多的菜肴同样适用。比如在炖菜快出锅时加盐,既能让食材入味,又能避免盐分在长时间炖煮过程中过多渗透,减少整体用盐量。
- 警惕隐性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格外注意 “隐性盐” 问题。酱油和各种酱类中往往含有较多的 “隐性盐”,以酱油为例,大约 6 毫升酱油就相当于 1 克盐的钠含量。这就意味着,在使用酱油和酱类进行烹饪时,这部分 “隐藏” 的盐分也应该计算在每天摄入的盐量之中。所以,在选择酱油和酱类产品时,可以查看食品标签上的钠含量,尽量选择低钠产品,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控制用量,避免钠摄入超标。
厨房中的调味品虽小,却蕴含着大学问。从它们的存放位置到保存方法,再到健康使用,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我们的饮食质量和身体健康。只有掌握了这些科学知识,我们才能让调味品在为菜肴增添美味的同时,不影响我们的健康,真正享受健康、美味的饮食生活。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新审视家中调味品的 “安置” 与使用,开启健康烹饪的新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