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切牛肉涮十秒,蘸料轻啜味无穷。” 汕头牛肉火锅,这道风靡全国的美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味觉享受,成为汕头这座城市的一张耀眼名片。它不仅是美食与非遗的结晶,更是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汕头,虽非产牛之地,却凭借强大的供应链与极致的服务精神,将牛肉火锅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物之所出,不如物之所聚”,汕头巧用供应链汇聚外地物产,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产业招牌。而在服务方面,从对牛肉 “现宰现切、分类涮煮” 的匠心坚守,到门店环境的精心营造、服务的无微不至,都彰显出 “汕头牛肉火锅精神” 与 “汕头服务精神”,为顾客呈上美味的同时,更给予愉悦的情绪价值。如今,这份对服务的执着追求,正从火锅店向城市的各个角落蔓延,成为驱动汕头发展的全新密码。
“汕头服务精神”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在汕头的产业转型进程中,“服务” 这一密码发挥着关键作用。曾经的商贸名城汕头,如今坚定地走在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之路上,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全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上半年经济数据便是有力佐证:产业结构迈向 “专精特新”,“三新两特一大” 产业贡献了 66.3% 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新经济比重持续攀升;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 45.8%,远超全省平均水平,“三新” 产业投资占比亦稳步提升;快递业发展迅猛,货运量增长 5.1%,快递业务量累计达 21.31 亿件,位居全国城市第七,与本地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有力支撑了实体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上半年民间投资占比高达 65.1%,大幅领先全省,新增市场主体众多,民营经济活力四溢。
每一个新增市场主体、每一笔增长的民间投资,都是创业者对汕头营商环境与服务精神的高度认可。从 “证照联办” 的审批提速,到 “有呼必应” 的服务承诺,再到降本减负的实际举措,汕头正以一系列行动,让企业安心扎根、放心发展。6 月 30 日的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市委书记温湛滨明确提出要让营商环境 “今年跟去年就是不一样”,释放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强烈信号,勾勒出打造 “服务型政府” 的清晰蓝图。
“汕头服务精神” 赋能城市治理
今年 7 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汕头,作为新入选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正以 “服务者” 的姿态,将 “服务精神” 融入城市治理的每一处细节。累计完成中心城区 67 个积水点整治、671 个老旧小区改造、260 个农贸市场升级、259 个公园广场焕新,建成 115 个 “口袋公园” 和 170 家 “长者饭堂”,这一组组数字,生动诠释了 “人民城市为人民” 的发展理念。
城市治理的升级、营商环境的提升,本质上是一场自我革命。“口袋公园” 盘活城市边角空间,“长者饭堂” 传递城市温暖,“城管随手拍” 鼓励全民监督,“政务窗口夜间问诊” 解决上班族办事难题,“邻里议事厅” 激发市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这些用心之举,推动了城市品质的飞跃,拉近了政企距离,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汕头服务精神” 焕新文旅
“汕头服务精神”,也在游客心中悄然扎根。汕头虽非传统旅游城市,却凭借自身魅力,成为好吃、好玩、好逛的网红打卡地。在这里,“服务” 升华为一种艺术,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与情绪价值。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游人如织,重现百年商埠的历史风华;胡文豹大楼变身岭南书院,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英歌舞、潮剧等传统文化惊艳出圈,成为汕头新名片。这一系列文旅成果,皆是汕头深挖历史文化内涵、融入服务精神的硕果。
上半年,汕头全市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 2.7%、11.9%;接待游客约 3646 万人次,同比增长约 10.5%,综合旅游收入约 419.2 亿元,同比增长约 14.5 个百分点,文旅融合成效显著。这些数字背后,是汕头将历史文化 “软实力” 转化为经济发展 “硬支撑” 的成功实践。众多海内外潮商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后,纷纷归乡投资兴业,彰显出汕头的强大吸引力。
从热闹的牛肉火锅店,到充满活力的科技园区;从古韵悠然的小公园,到走向世界的英歌舞;从高效的 12345 热线,到灯火通明的政务服务中心,“服务至上” 已深深融入汕头的城市血脉,推动着产业转型加速、城市品质提升、文旅魅力绽放。汕头,正以服务为笔,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未来,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