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这个在火锅界响当当的名字,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当人们还在对其传统门店的服务和口味津津乐道时,海底捞已经悄然开启了 “副业狂奔” 模式,社区店的出现,便是其探索新赛道的重要一步。
首家社区店的亮相,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这家位于北京昌平线地铁口附近的门店,周边住宅密集,常住人口众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巧妙地采用了 “火锅 +” 的产品组合模式,将传统火锅店的单一场景限制彻底打破。

走进这家社区店,会发现它在空间设计上与以往的大店截然不同。约 200㎡的面积,采用 “内区 + 外区” 的紧凑布局。内区装修风格温馨舒适,16 个卡座分布其中,3 个大桌与 13 个中小桌,满足了家庭或小团体就餐的需求。外区则充满了创意,5 个泡泡屋、1 辆早餐车以及外摆座位,外摆区可用于等餐或露天用餐,泡泡屋则提供了相对私密的空间,兼具包间功能。
在产品方面,社区店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它不仅保留了海底捞的核心业务,提供多种锅底和小料服务,还新增了早餐、熟食、卤味和夜宵等系列产品。早餐的丰富程度令人咋舌,手作鲜包、现炸麻花、小笼包、饺子、奶皮子酸奶等一应俱全,价格更是亲民到让人难以拒绝,现炸麻花仅 1.5 元一个。熟食区以五香熏鸡肉、兔腿、酱牛肉、椒麻鸡等为主,卤味则有锅巴土豆、炸鸡块、茴香小油条等。到了夜宵时间,烤串又成为主角,丰富的产品种类,让门店的营业时长从早上六点延伸至凌晨三点,全面覆盖全天用餐场景。
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社区店还针对 “一老一小” 群体推出专属福利。针对 “银发客群” 开展的 “敬老季” 活动,让 60 – 69 周岁顾客凭身份证可立减 20 元,70 – 79 周岁顾客可立减 30 元,80 周岁及以上顾客可立减 40 元。同时,门店配备儿童餐、儿童座椅及玩具,充分考虑到家庭客群的需求。目前,该社区店虽然处于试营业阶段,美甲、大学生优惠等经典服务暂未开放,但从社交平台的反馈来看,生意异常火爆,高峰时段排号等位常达上百桌。
然而,海底捞大力发展社区店,并非是心血来潮的举动,其背后是深深的生存焦虑。从海底捞的财报数据来看,形势并不乐观。2024 年年报显示,全年营业收入 427.55 亿元,同比增长仅 3.1%;净利润 47.08 亿元,同比增长 4.6%,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较 2023 年显著放缓。进入 2025 年,情况依旧没有好转,上半年净利润下滑 13.7%,翻台率跌至 3.8 次 / 天,客流量少了近 1000 万人次。
核心火锅业务增长乏力,是海底捞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业绩会上,海底捞方面表示,2025 年上半年,海底捞的翻台率降至 3.8 次 / 天,2024 年同期为 4.2 次 / 天。客流量方面,2025 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客流量为 1.9 亿人次,同比减少近 1000 万人次。如今的火锅赛道,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前有巴奴火锅等高端品牌的堵截,它们以独特的定位和高品质的产品吸引了一部分追求品质的消费者;后有众多高性价比品牌及细分品类的平价追赶,它们凭借价格优势和特色菜品,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海底捞身处其中,传统增长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不止海底捞,整个火锅赛道都呈现出 “冰火两重天” 的态势。呷哺呷哺主品牌 2024 年亏损约 4 亿元,尽管将人均消费从 62.2 元降至 54.8 元,翻台率却不升反降,全年净关 73 家门店。巴奴虽然业绩有所增长,但在消费降级的宏观背景下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增速已从 2023 年的 47.38% 放缓至 2024 年的 9.23%。
在主业增长遭遇瓶颈和外部竞争压力剧增的双重驱动下,海底捞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多品牌、多业态、加盟模式等方式,利用现有优势开辟第二、第三增长曲线。2024 年 8 月,海底捞宣布升级内部创业机制 “红石榴计划”,以孵化培育新品牌。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除海底捞火锅外,海底捞已运营包括 “焰请烤肉铺子”“小嗨爱炸” 等 14 个餐饮品牌,共计 126 家餐厅。此外,海底捞也在发力外卖业务、探索新业态。2024 年,海底捞子品牌及创新业务收入为 4.83 亿元,2025 年上半年,“其他餐厅” 收入达 5.97 亿元,同比激增 227%,虽占比仍小,但已展现出强劲增长潜力;外卖业务同比增长近 60%,其中,“下饭菜” 外卖贡献超过 55% 的收入。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店赛道成为了海底捞的新希望。社区店模式具有轻量化、低成本、更易复制的特点,为海底捞开拓新市场提供了可能性,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曲线。而且,社区店探索的 “火锅 +” 模式,与海底捞的多品牌战略内核一致,都是对现有运营能力和供应链资源的复用与价值挖掘,能够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同时,海底捞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增加高频率消费品类,试图将低频的火锅消费转变为高频的社区餐饮服务,破解这一难题。
不过,海底捞在社区店的发展道路上,并非一片坦途,而是面临着诸多挑战。供应链首当其冲,蜀海作为海底捞的命脉,需要从传统的 “搬运工” 升级为 “全能管家”。社区店全时段、多品类的经营模式,对供应链的灵活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既要能够满足不同时段、不同品类产品的原材料供应,又要确保品质始终如一,守住品质底线。
副业发展方面,虽然海底捞目前的 14 个子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 “多而不精” 的隐患。像 “焰请烤肉铺子”“小嗨爱炸” 等品牌,在扩张过程中跟风现象明显,容易出现内部抢客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聚焦协同价值,避免资源的浪费。
社区店的经营本质上是 “熟人生意”,这就要求海底捞在社区运营方面要做到 “暖而持久”。1.5 元的麻花或许能够吸引新顾客,但要留住顾客,靠的是代收快递、邻里活动、带娃热饭等日常的贴心服务,营造出社区邻里之间的温暖氛围。
更为关键的是,无论副业如何发展,海底捞都必须守住 “火锅魂”,服务和品质始终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消费者可能会因为便宜的麻花走进社区店,但绝对不会为 “服务缩水、食材变差” 的海底捞买单。
海底捞的社区店转型,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考。社区店、外卖、子品牌等新业务,都是其转型路上的 “试金石”,考验着海底捞供应链的韧性、副业的协同力、社区的黏着力,以及对 “火锅魂” 的坚守力。这场转型能否成功,不仅关系到海底捞自身的未来,也将为整个餐饮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