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夏季夜幕降临,山间树林、公园河堤便悄然出现一群 “夜行者”。他们手持电筒、拎着塑料袋,目光如炬地扫视每一棵树 —— 这 99.99% 是在捕捉 “知了猴”,即蝉的幼虫。在青岛等地,有人一晚上能捕获 12-15 斤,按当前每斤 105 元的市价计算,可净赚 2000 余元,价格较二十年前暴涨 6 倍。这种藏在树枝间的 “暗夜美味”,究竟是如何火出圈的呢?
营养美味双驱动,成夏日餐桌新宠
民间素有 “一只知了猴顶三个鸡蛋” 之说,这并非夸大其词。知了猴的蛋白质含量远超普通食材,以每 100g 知了猴为例,其富含蛋白质 72g,而同等质量的瘦牛肉含蛋白质 20.2%,知了猴蛋白质含量是其 3.5 倍之多 。不仅如此,知了猴还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脂肪含量却仅为 10.32%,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

其独特的口感也是深受食客喜爱的原因。尤以刚褪壳时的口感最为鲜嫩,油炸后,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肉质紧实弹牙,一口下去,“嘎吱” 作响,香味四溢;干煸做法则让知了猴更具嚼劲,香料的味道充分融入其中;用来炒蛋,鲜嫩的蛋液包裹着知了猴,为鸡蛋增添了别样的鲜美。在炎炎夏日,一盘热气腾腾的知了猴菜肴,成为了众多家庭餐桌上的 “黄金食材”,地位堪比小龙虾,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
市场供需失衡,价格一路水涨船高
近年来,知了猴的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特色美食、小众食材的探索欲望愈发强烈,知了猴这种带有浓郁乡土气息与童年回忆的食物,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不仅在传统食用地区 —— 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持续走俏,还逐渐打开了南方市场,不少南方城市的餐厅纷纷将其纳入菜单,就连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能在一些特色餐馆中寻觅到知了猴的身影,销量逐年攀升。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知了猴的供应却面临诸多挑战。野生知了猴数量因过度捕捉和生态环境变化而日益减少。如今,想在野外捕捉到大量知了猴愈发困难,许多市民反映,现在一晚上能捉到几只就算运气不错,与过去轻松就能捕获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的情况截然不同。人工养殖虽然有所发展,但受技术、养殖周期等因素限制,难以在短时间内大量供应市场。蝉的生长周期较长,从卵到若虫出土,通常需要 3-5 年,有的甚至更长,这大大制约了养殖规模的快速扩张。如此一来,市场上知了猴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一路飙升,在一些地区,每斤价格突破百元大关,甚至达到 180 元,个别商家按只售卖,每只高达 2 元。
背后产业兴起,致富路上添新花
高价格、高需求催生出了围绕知了猴的完整产业链。在江苏沛县鹿楼镇,当地凭借适宜的自然环境,发展出 5 万亩林下金蝉养殖基地。从最初的种苗孵化,到养殖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再到后期的金蝉收购及销售,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每年金蝉销售收入超过 4 亿元 。在济南市章丘区白云湖街道的辛丰村,村子里引进金蝉苗并试验养殖后,每年夏天全村村民靠销售金蝉,就能营收 430 万元。村里最大的养殖户肖光森,拥有 40 亩柳树、榆树和苹果树,靠着这 40 亩土地产的蝉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可以额外收入 30 多万元 。
除了传统的养殖与销售,一些地方还拓展出了新的业务模式。比如,部分养蝉人开展 “摸爬叉” 业务,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捉知了猴的乐趣,收取一定费用,同时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也为年轻人回乡创业提供了新选择。
不过专家提醒,知了猴虽营养丰富,但可能携带寄生虫和重金属,过敏体质者尤需谨慎。特别有四类人群不宜食用:过敏体质者,知了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引起人体过敏反应的几率高,而且容易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肾病患者,知了的蛋白可以增加肾脏负担,应限制食用;痛风患者,知了蛋白质含量高,嘌呤含量也高,食用会加重病情;肝病患者,部分知了含有少量有毒物质,人体摄入后需要肝细胞来解毒,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出现中毒。
知了猴从林间野味逐渐火遍大江南北,成为备受瞩目的美食与热门产业,背后是消费者饮食观念的转变、市场供需的博弈以及产业发展的创新。但在追逐美味与财富的同时,我们也需理性看待,关注食品安全与生态保护,让这份独特的夏日美味可持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