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童装” 到 “少年装”,运动品牌开辟新战场

在运动品牌的版图中,童装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曾经以 “儿童”“Kids” 为主打的市场,如今 “少年”“Youth”“Young” 等聚焦青少年的概念正强势崛起。2025 年以来,李宁青少运动店、斯凯奇 Youth 少年概念店陆续亮相,特步儿童更是正式升级为 “特步少年”。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运动品牌在童装领域正朝着更加细分、精准的方向迈进。

青少年:运动童装市场的新主角

运动品牌纷纷加码青少年市场,背后有着清晰的商业逻辑。从人口结构来看,运动品牌通常将 3 岁前定义为婴幼儿,6 岁前为小童,7 岁以上为中大童。由于 6 岁前低龄儿童基数相对较小,而运动品牌的产品特性与中大童的运动场景天然契合,因此品牌自然倾向于将资源向基数更大的青少年群体倾斜。加之当下人口红利逐渐退潮,婴幼儿和小童市场规模增长受限,青少年市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α 世代(2010 年以后出生)的成长特性,也推动着运动品牌做出改变。与以往不同,这一代儿童有着强烈的独立审美意识。据时尚产业媒体 WWD 报道,α 世代在自身消费决策中的参与比重超 60%,父母完全主导决策的比例不到 30%。这意味着运动品牌不能再单纯依赖说服家长来推动销售,必须深入到青少年群体中,在沟通、体验、互动等方面下足功夫。传统那种简单陈列、按年龄性别分类的卖场模式,已难以满足这一群体对个性化、潮流化的追求。

青少年对成人世界潮流风向的敏锐捕捉,也让运动品牌意识到精准运营的紧迫性。如今的 “小孩哥”“小孩姐” 们,对潮流的理解远超以往。竞速跑鞋在成人世界走红后,很快在青少年中引发追捧;当 Sabrina 系列在成人市场话题度飙升时,学生群体也迅速成为试穿、购买的主力。青少年消费喜好的细分化、运动场景的多样化以及功能需求的专业化,与成人消费趋势愈发相似,促使品牌不得不重新审视产品策略和市场定位。

线下门店:青少年生意的主阵地

安踏 CEO 徐阳曾指出,“中大童能自主决策,婴幼童消费由家长主导,将两者放在同一组织内运营,难以做好服务。” 基于此,安踏做出战略调整,将儿童和婴幼童业务分离,儿童业务侧重线下门店,提升店效,婴幼童业务则转向线上发展。安踏作为行业领军者,这一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运动童装市场的发展趋势 —— 线下,正逐渐成为青少年运动产品销售的核心渠道。

放眼整个运动消费市场,渠道细分已是大势所趋。曾经 “一种门店打天下” 的模式早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超级店、球鞋店、单一运动专门店等丰富多样的店型,以满足不同客群的多元需求。这种趋势在儿童运动市场同样显著。

运动品牌对童装门店的改造呈现出 “大” 与 “小” 并行的特点。“大” 首先体现在年龄段的聚焦上。过去两年间,众多品牌纷纷推出青少年专门店。李宁落地青少运动店,专注 13 – 18 岁中学生群体;特步升级为 “特步少年”;斯凯奇推出 Youth 少年概念店,计划全国布局 40 多家;安踏则早在去年就发布了安踏少年店、安踏校园店等,截至半年报会议资料显示,安踏校园店已达 44 家。不仅如此,品牌对大童的关注范围不断扩大,361°、安踏等将产品线延伸至 16 岁左右,服装尺码最大可达 175 公分,鞋码拓宽至 42 码,部分产品甚至成年人也能穿着。

“大” 的另一体现是门店面积的拓展。安踏校园店、361° 儿童超品店等,面积远超普通门店,将儿童可能接触的各类运动场景整合在一家店内,提供一站式购物体验,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而 “小” 则聚焦于小众运动和细分场景。随着电商竞争加剧,T 恤、基础跑鞋等常规品类价格战激烈,线下门店则凭借精准场景定位,在专业运动、细分场景产品上展现出更大优势。例如,去年开业的安踏少年店,除常见的跑步、篮球装备外,还涵盖艺术体操、花滑、击剑、滑雪等小众运动服饰装备;安踏校园店也积极布局户外、滑板等新兴运动产品线,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专业的选择。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垂类运动品牌涉足童装业务。The North Face、Helly Hansen、迪桑特等户外品牌,近两年来纷纷布局童装产品并开设门店;以儿童瑜伽裤起家的 moodytiger 和童鞋品牌泰兰尼斯,也在国内高端商场加速落地,进一步丰富了运动童装市场的业态。

门店升级:场景、专业与体验的全面革新

运动童装门店的升级,不仅仅是新概念和新店面的呈现,更是从布局设计、产品陈列到体验区的全方位迭代。

场景化布置成为门店升级的一大亮点。品牌开始打破传统的年龄、品类、性别划分,围绕具体运动项目和生活需求构建专属场景。在众多品牌门店中,针对校园体测项目和日常场景的跳绳鞋、小白鞋等,设有专门展示区域;FILA KIDS 门店则以其强项运动网球、高尔夫为主题,构建场景式陈列,将运动所需的服装、鞋帽、背包等围绕场景布置,营造出沉浸式购物氛围;安踏儿童凭借丰富的 IP 资源,打造 “IP 区”,集中展示变形金刚、奥特曼等 IP 合作款,吸引粉丝群体。这种场景式陈列在成人门店也颇为常见,反映出儿童与成人在时尚感知、流行项目上的界限日益模糊。

产品的功能性和专业性在门店中得到了更突出的体现。从产品陈列位置即可见一斑。安踏与欧文合作推出安踏欧文一代少年版系列后,该产品在门店中占据显眼位置;随着小众运动兴起,露营、越野、骑行等产品被摆放在门店 C 位。在科技应用上,碳板出现在儿童跑鞋中,Vibram 大底用于儿童越野鞋,速干面料逐渐替代纯棉面料。这不仅考验品牌技术团队针对童装的独立开发能力,也对集团内部协同提出更高要求,确保成人产品技术能有效应用于童装领域,同时满足儿童产品独特的设计需求。

体验和互动方式的科技化,也是门店升级的重要方向。为吸引儿童顾客,传统运动童装门店常设置积木、投篮机等游戏设施。如今,更多门店配备了专业工具和设备。特步、安踏等品牌关注青少年足弓发育,推出成长鞋、足弓鞋,并配备测量工具与服务;安踏儿童以吉祥物 “灵小龙” 打造的灵龙店,配备足弓测试仪,为孩子足部健康提供多维动态评估;特步少年计划将 AI 智能检测仪引入近 500 家门店,并着力打造会员体系,提供线下 AI 检测、选鞋配垫、运动指导等增值服务;耐克儿童北京首家 “好动体验店”,在试鞋区模拟草地、田径场、室内篮球场等地面环境,让孩子亲身感受产品在不同场景下的穿着体验。

过去几年,运动品牌在门店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本质上是市场群体细分、消费者体验升级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趋势下,运动童装市场紧跟步伐,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随着童装业务对品牌营收贡献的逐步增加,品牌对童装市场的投入也将持续加大。可以预见,未来运动童装店将不断涌现新的概念、布置和产品,为青少年消费者带来更多新奇体验,运动童装市场也将迎来更为繁荣的发展阶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