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收官之际,随着电影市场主力观众的代际更迭,以 00 后为代表的新生代观众已经登场,电影如何在观众换代、技术变革、内容消费竞争中走好下一步,变得更为关键。

前不久,电影新力量论坛先行举行,再度为今年暑期档提前总结,从中释放的一些信号,值得关注。会上提出 “电影经济的本质就是授权” 这一理念。
回看头部电影公司去年至今的一些动作,行业围绕 IP 的转向已经在酝酿。这也让他们在今年暑期档的这场逆风局中,有备而来,带来一些不同的玩法:《南京照相馆》开放拍摄地,核心场景被保留下来进行影旅融合开发;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 2》同步开启了 IP 衍生品的主题联动;万达、上影等院线纷纷发起影院 + 场景创新……
纵观好莱坞巨头的崛起,事实上也正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轨迹。中国电影过往主要的变现高度依赖于票房。随着当下谷子、IP 衍生品等情绪消费兴起,中国电影在产业化过程中,刚好契合了年轻一代精神消费崛起的周期,这会否成为电影产业发展新的窗口?中国的电影娱乐巨头们能否借此走出新的集团化路径,2025 年或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逆风局里,电影公司集体转向 IP
作为今年上半年电影市场的大赢家,光线传媒在近期的半年报中特别提及,正从 “高端内容供应商” 向 “IP 的创造者和运营商” 转型,IP 运营业务正在成为公司业绩的新亮点和持续增长点。
《哪吒 2》的爆火,无疑为光线传媒开了一个好头。光线传播在半年报中提及,上半年的衍生品业务主要围绕 “哪吒” 这一 IP 展开,覆盖超过 30 个品类、500 多个产品。据光线传媒半年报,光线现已在内部组建两个 IP 运营团队,并将继续组建更多团队以保障公司众多 IP 能够得到全面、有效和快速的运营。
而其它电影公司也都是有各自的优势出发,几乎同样在上半年完成了各自战略的亮相。同属光线系的猫眼,也在今年半年度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IP 运营是公司创新业务的重点布局方向。未来,将持续拓展电影、动漫、网络热点及进口 IP 等多类型 IP 合作,推动 IP 内容价值与商业价值共同成长。
从上半年的《时间之子》痛楼,再到暑期档的《罗小黑战记 2》《浪浪山小妖怪》等宣发案例,猫眼在动画电影上的发力,展现出对 IP 产品进行多元化赋能和商业开发的可行性。猫眼在电话会议上表示,IP 触达,以及整合线上流量、电商平台和线下影院场景及快闪活动形成 IP 销售闭环的能力,是猫眼当下入局 IP 运营的优势。
而坐拥阿鱼这一 IP 授权领域龙头的大麦娱乐,日前在更名后的首份财报中,则提到 IP 衍生业务将加速向消费市场拓展,以阿里鱼为载体深度挖掘 IP 价值,致力于提升更大的市场份额。
阿里鱼一直以来是大麦娱乐前身阿里影业的重要业务板块。相比以前相对独立的运营,后续板块之间的协同或将进一步强化。对于 IP 的发力,在今年 5 月更名之时就有所征兆。当时,大麦娱乐提出探索更具原创性的内容,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娱乐 IP,进一步强化 IP 商业衍生能力,而只有原创 IP,才有真正掌握未来。
作为院线龙头,万达电影则在最新财报中再次强调从 “龙头院线运营商” 向 “超级娱乐空间” 打造者的战略转型。作为其 IP 运营业务的重要载体,子公司影时光围绕 IP 孵化与运营、AI 交互体验、全域消费触达三大维度,通过整合产业资源与自主创新,拟逐步向潮流娱乐公司转型。
在今年 6 月万达和儒意首个合体发布会提出 “超级娱乐空间”,提出将影院从单一放映空间转化为 IP 价值放大器,带动非票业务增长。同为院线公司,切入点也有所不同,上影股份则是以将上美影经典 IP 的传承与焕新为切入点组建 IP 运营公司上影元进行切入,在今年暑期档借《浪浪山小妖怪》再一次展现了资深在 IP 运营上的布局。
电影行业上一轮基于 IP 的衍生可以追溯到电影的实景娱乐发展。其先行者可以说是华谊兄弟,虽然最终走向轻资产模式告终,但多少也代表了初代电影公司当年发展影视衍生业务的野心。随着年轻一代对于谷子、潮玩等 IP 情绪消费愈发追捧,加之技术革新带来的新玩法,电影 IP 的衍生之路似乎正迎来新的窗口期。
在 IP 产业中,电影更 “关键” 了
站在 IP 角度来看,以往,本土电影作为一种曝光周期相对固定且集中的内容产品,在真正成为 IP 源头之一,实现 IP 化开发方向上,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
首先是 IP 内容的持续性较弱。经由借鉴迪士尼 “电影 IP 宇宙” 的系列化打法等等,这一问题更早得到改善,也诞生了 “唐探宇宙” 等电影 IP。而今年值得注意的是,与 “日本剧场版” 模式类似,但更具本土化特色的 IP 电影开发模式,也接连落地标杆案例。无论是《罗小黑战记 2》,还是《浪浪山小妖怪》,虽然都是 IP 衍生动画电影,但都并非对现成内容(比如漫画、网文、番剧现成桥段)的还原式改编,而是建立在原 IP 世界观基础上的全新故事,还塑造了全新的角色。
又因为电影本身的大众属性,成为原 IP 破圈的关键助力之一。同时,还在某种程度上跳出原 IP 授权框架,围绕电影重新设计与规划 IP 授权和开发。
其次,也是此前相对更难解决的问题,来自电影上映周期较短与 IP 衍生开发滞后的矛盾。今年来看,伴随 IP 授权行业整体的供应链、版权链、授权模式等逐渐成熟,电影 IP 授权衍生越来越前置化,且诞生多个可借鉴的标杆案例。
如年初《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上映前就与卡游、万代等 IP 衍生与潮玩公司达成合作。在没有看到完整影片的情况下,启动设计与监修,使得 IP 产品赶上电影上映的周期。而暑期档《浪浪山小妖怪》,则是依托上影集团内部的 IP 全产业链开发运营平台上影元,提前一年启动 IP 商业化开发,确保与电影上线同期推出多品类 IP 衍生品。
本土 IP 授权衍生生态完善,让市场真正看到并不断推高本土电影作为 IP 源头的价值潜力上限;也让电影行业作为 IP 产业的生力军,有了更多可讨论的空间。其中,二维与三维动画,以及幻想类世界观电影等,在与 IP 衍生消费结合方面,展现出了更多机会。并且,电影也已经在资产整合、业务决策等多方面,开始影响到 IP 产业链下游。
今年最明显的就是潮玩行业。作为情绪经济与 IP 消费的重要载体,潮玩企业不仅与电影 IP 积极展开授权合作,还更进一步,借力电影行业,加速实现从零售消费向 IP 行业的跨越发展。52TOYS(北京乐自天成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今年 5 月,获得万达电影全资子公司影时光与关联方儒意星辰将共同投资的人民币 1.44 亿元。在二次元、形象 IP 占主流潮玩市场,影视 IP 为潮玩公司提供了差异化的选择,也带来了新的消费人群。
而泡泡玛特也早已站在 IP 视角看待电影价值,以电影补齐 IP 运营板块。今年 6 月,王宁透露正式成立电影工作室,将制作包括动画剧集和电影在内的内容。公司首个影视项目 —— 动画剧集《LABUBU 与朋友们》进入项目开发阶段,3 月 18 日已完成版权登记。
泡泡玛特也明确表示,后续将推出 Labubu 大电影,让旗下 IP 进入大银幕。目前正与多家来自好莱坞的知名电影公司洽谈,评估合作拍摄或独立制作的可能性。头部示范带动下,未来电影与潮玩行业的深度协同只会更多。影视公司需要找到更确切地提升非票收入的手段,完成 “电影经济的本质就是授权” 在实践落地层面的闭环。
而下游 IP 衍生环节,谷子、潮玩等 “情绪经济” 的代表,也在寻求更多 IP。电影一个显著趋势,就是 “情绪导向” 在内容创作与电影营销层面愈加有效。电影 IP 与授权衍生环节在过去以 “审美” 为结合点的基础上,未来或将进一步找到 “情绪” 的结合点,进而诞生更多电影类型与电影 IP 授权类目。毕竟,当 LABUBU 出现在大银幕上,因为喜欢一个潮玩 IP 而走进电影院,也不再遥远。
结语
这些年间,影视行业时有对标迪士尼模式的野心,也反映了国内电影公司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渴望。但受限于影视类 IP 时间周期较长、IP 原创性不足等难题,这让向 IP 产业的衍生依然路远。
如前所述,当下节点,光线传媒、猫眼、大麦娱乐以及万达电影为代表的头部电影公司,正通过各自不同的路径,积极探索 IP 的深度开发和多元化变现。第三方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市场年度授权商品零售总额为约人民币 1550.9 亿元,授权金收入规模约人民币 59.9 亿元,现已跃居全球第四大授权市场。对标美日,国内 IP 授权业仍具备较大增长空间,中国人均 IP 商品零售消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不到日本的 1/4,不到美国的 1/5。
站在暑期档收官节点,电影行业愈发形成共识,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影视娱乐巨头们能否借 IP 转向完成产业化的跃升,形成更为健康的商业模式,将是电影行业接下来的重要看点所在。
眼下围绕 IP 产业的布局已经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IP 产业的发展也在推动内容生产更注重原创 IP 投入,提高工业化水平以系列化等方式提升内容的确定性,而围绕 IP 的运营需要全方位的布局和专业的团队,也带来了电影公司新一轮的布局卡位。
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的 “六大” 们新一轮的竞争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