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企白领到 “亚洲生菜大王”:马铁民的 20 年农业突围战

当马铁民在上海的办公室里翻看全国 19 个智慧玻璃温室的实时数据时,很难想象这位 “亚洲生菜大王” 的起点,是 2003 年山东莱西市 400 亩农田里的一把锄头。从穿着西装的外企技术员到泥里打滚的菜农,再到年营收超 10 亿元的农业品牌创始人,他用 20 年时间重新定义了 “种菜” 这件事。

辞职创业:把生菜种成标准化产品

2003 年的中国农业还停留在 “看天吃饭” 的阶段,马铁民却在日资企业的车间里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 当蔬菜种植被拆解成标准化流程,每颗生菜的大小、水分、口感都能精准管控。这种工业化思维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当时父母觉得我疯了,放着翻倍的外企工资不挣,要去当农民。” 马铁民卖掉婚房,凑齐 50 万元启动资金,在山东莱西承包下 400 亩地。最初的日子里,他白天在田间地头盯着菜苗生长,晚上抱着厚厚的通讯录挨个打电话调研市场,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蔬菜的产销数据。

创业首年就遭遇非典重创,7 个品种的蔬菜滞销。马铁民凌晨三点开车去菜市场摆摊,顾客嫌他的 “无农残蔬菜” 贵,宁愿买看起来更鲜艳的普通菜。最窘迫时,有人拿了菜写张欠条就走,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汗水换来的收成烂在地里。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通话中。老同事告知国际快餐巨头正在寻找生菜供应商,马铁民带着样品连夜赶去。当检测报告显示他的生菜出成率比同行高出 6%-8% 时,对方当场签下订单。这个细节让他顿悟:农业的出路不在 “经验”,而在 “标准”。

他果断砍掉 6 个品种,专注生菜种植。2004 年到 2006 年,马铁民在福建、上海、山东、河北布局 4 个基地,通过错峰种植实现全年供应,建成中国首个覆盖 52 周的生菜供应链。当其他农户还在靠天气吃饭时,他的生菜已经能像工业品一样稳定输出。

绝地求生:在缺水的坝上种出希望

河北张家口坝上高原的故事,至今仍是马铁民最难忘的创业片段。为保障夏季生菜供应,他在这里租下上千亩地,却遭遇了致命问题 —— 打了九口井都找不到水源。

“当地人说这小伙肯定要跑路了。” 马铁民至今记得村民们的议论。当时他不到 30 岁,瘦瘦高高的样子确实不像能扎根土地的人。但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违约。

生菜小苗期,他雇人用扁担挑水灌溉;坝上四月寒风刺骨,挑水的村民手上全是裂口。马铁民咬牙拉电线到几公里外的湖边,用潜水泵抽水到半山腰的大坑,再用柴油泵一级级接力到菜地。为防设备被盗,他带着工人轮流守夜,裹着军大衣在湖边蹲了整整一个月。

“没人相信这能成,但我们真的守住了合同。” 如今那个基地的老员工还会跟新来者念叨:”当年马总硬是用柴油泵浇活了千亩地。” 这次经历让马铁民明白,农业的突破往往藏在最朴素的坚持里。

跨界破局:用玻璃温室种出 “一口爆浆” 的番茄

2010 年的香港超市里,进口番茄标价是国产的 4 倍仍供不应求。这个发现让马铁民嗅到新机遇:中国消费者愿意为高品质农产品买单,只是本土供给始终缺位。

传统大棚里的番茄面临两难:高温高湿环境易生病害,不得不频繁打药;没有自然授粉,只能用激素 “点花”。马铁民在欧洲考察时找到答案 —— 智慧玻璃温室。

2013 年,他投入 2000 万元建成国内首座 10 亩智慧玻璃温室。在这里,番茄采用无土栽培,熊蜂自然授粉,生物防治替代农药,11 米高的植株能连续结果 10 个月。每颗樱桃番茄采收前要过三关:外观分级、农残检测、糖度测试,9.5° 的糖度标准被写进技术员的考核指标。

“传统大棚亩产 4 吨,我们能做到 25 吨。” 马铁民算了笔账:智慧温室的投入虽高,但通过精准控温、节水灌溉和循环种植,综合成本反而更低。更重要的是,这里种出的番茄能实现 “一口爆浆”,彻底改变了消费者对国产番茄 “淡而无味” 的印象。

品牌突围:从 “绿行者” 到 “一颗大” 的取舍

2022 年,马铁民做了个重要决定:举家从青岛搬到上海,全力打造番茄品牌 “一颗大”。这个决定背后,是他对 C 端市场的执念 —— 此前的 “绿行者” 品牌折腾四五年仍没打响,甚至常被误认为是户外品牌。

新团队在上海共享办公室里从零开始。他们通过线上数据锁定核心客群:25-35 岁的健身女性,这些人在意糖度、农残和营养成分,愿意为 9.8 元一盒的樱桃番茄买单。但当产品推向线下时,质疑声接踵而至。

经销商直言不讳:”这么贵又不甜,卖不动。” 有人收了货故意卖不掉再退回,有人低价甩货搅乱市场,甚至有渠道商劝他放弃品牌做代工。最艰难时,合作工厂被竞争对手抢走,仓库里堆着退回的残次品。

“战略就是取舍。” 马铁民拒绝妥协,他带着团队重新梳理消费者需求,用 “健身餐搭配”” 儿童辅食 “等场景打动经销商。如今” 一颗大 ” 已进入 1 万多家终端店,年营收突破 10 亿元,证明高端番茄市场的真实存在。

农民的坚守:把种菜这件事做到极致

“马铁民,就是铁定做农民。” 这句话他说了 20 年。从最初在菜市场收欠条,到如今在智慧温室里看数据,变的是种植方式,不变的是对农业的敬畏。

现在的凯盛浩丰,生菜出口 20 多个国家,占据新加坡 90%、韩国 50% 的进口市场份额;19 个智慧玻璃温室每天产出 40 吨樱桃番茄,端上千家超市的货架。但马铁民仍保持着高频出差,国内外的农业展会从不缺席,他说:”方向必须自己定,所以要多看多学。”

从外企白领到 “亚洲生菜大王”,马铁民的故事撕开了农业的另一种可能:当传统农民遇上工业化思维,当土地插上数字化翅膀,种菜不仅能改变命运,更能种出一个产业的未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