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保险为何比油车贵?保险公司称不盈利,钱去哪儿了?

2025 年 7 月 13 日,快科技消息显示,在燃油车时代,保险费用相对稳定且亲民,但进入新能源时代,这一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近日,时代电服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规划总经理崔硕指出,在油车阶段,保险费用并不高昂,然而到了电车时代,保费却大幅攀升,令人咋舌。更让人疑惑的是,保险行业声称在此过程中并未盈利,这就引发了一个疑问:钱到底流向了何方?毕竟总费用增加了,可利润却未体现在保险公司账面上,资金去向成谜。

崔硕进一步表示,公司推行换电模式,期望通过车电分离,让车辆回归到保险费用更为经济实惠的状态,使消费者能够享受更低的保险成本。实际上,新能源汽车保险费用偏高并非个例,而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此前有报道指出,新能源车的出险率相较于燃油车高出 70%,赔付率更是高出约 10 个百分点。从驾驶者层面来看,新能源汽车的车主中年轻驾驶员占比较高,他们的驾驶经验相对不足,在面对复杂路况时应变能力较弱,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随着智能驾驶功能在新能源车上的广泛应用,许多车主还处于适应阶段,对这些新功能的操作和理解不够熟练,导致在驾驶过程中因误操作或对功能的过度依赖而引发事故。此外,部分新能源车辆被用于网约车等高风险运营场景,车辆使用频率高、行驶里程长,不可避免地使得事故发生概率上升。

除了出险率高,新能源车的维修费用也远远高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如电池、激光雷达等,一旦受损,维修成本极其高昂。以电池为例,由于其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轻微受损后往往难以进行局部修复,多数情况下需要整体更换,而一块电池的价格动辄数万元,甚至可能超过车辆本身价值的三分之一。激光雷达作为智能驾驶系统的关键传感器,单颗更换成本就超过 2 万元。而且,部分车企为追求车身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效率的提升,采用了一体化设计,这种设计在车辆遭遇事故时,常常导致只能更换大量关联部件,无法进行简单的维修,进一步加剧了维修成本的上升,从而拉高了保险公司的赔付金额。

某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证实,该公司承保的新能源车事故发生率比燃油车高 70% 左右。他分析认为,一方面,新能源车中年轻驾驶员以及营运车的占比较高,这两类群体的驾驶风险相对较大。年轻驾驶员缺乏经验,营运车则由于长时间、高强度使用,车辆损耗快,故障几率增加。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自身的特性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新能源车起步迅速,加速性能优越,但这也要求驾驶者具备更高的反应速度和驾驶技巧,否则在紧急情况下容易发生碰撞事故。而且,新能源车运行时声音较小,对行人的警示作用不足,容易在人车混行的场景中引发事故。此外,智能驾驶功能和智能座舱等新技术的应用,虽然为驾驶者带来了便利,但也需要车主花费更多时间去熟悉和适应,在适应过程中,事故发生率自然会有所上升。

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车在可维修性方面整体表现不如燃油车。中保研开展的可维修性研究数据显示,样本车型中电动车表现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的比例分别为 7.41%、18.52%、33.33%、40.74%,而燃油车则分别为 14.58%、14.58%、43.75%、27.08%。这表明,新能源车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以及一体化的设计理念,使得车辆在遭受碰撞或其他损坏后,维修难度大幅增加,很多时候无法通过传统的维修方式进行修复,只能更换昂贵的总成部件,这不仅增加了维修成本,也使得保险公司在理赔时面临更高的赔付压力。

综上所述,新能源车保险费用高于燃油车,是出险率高、维修成本高以及可维修性差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保险行业声称不盈利,可能是由于赔付成本过高,抵消了保费收入的增长,甚至可能出现亏损。至于资金的具体流向,或许隐藏在高昂的维修成本、复杂的理赔流程以及不断增长的运营管理费用之中,这仍有待进一步深入调查和分析。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保险费用这一重要因素,做好财务规划。同时,车企和保险公司也应共同探索创新的解决方案,如优化车辆设计以提高可维修性、建立更完善的维修服务网络以降低维修成本、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定价等,从而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