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爆买东京”到“生蚝自由”:中国游客的日本县域探险记
曾经,中国游客赴日旅游的热潮集中在东京、大阪、京都等热门大城市。彼时,东京银座街头“爆买”电饭煲、药妆店的场景屡见不鲜,大阪心斋桥、道顿堀人头攒动,京都的清水寺、金阁寺更是游客摩肩接踵。然而,近年来,这种旅游模式逐渐发生变化。

清晨六点的新潟鱼市场,本应是当地渔民交易鲜货的宁静时刻,却被此起彼伏的中文吆喝声打破。“三送一咯!”“阿婆帮我拍视频!”数十位身着碎花衫的上海阿姨提着购物篮穿梭于海鲜摊位间,支付宝的到账提示音与日语叫卖声交织成奇特的晨曲。这热闹的场景让刚下邮轮的笔者恍惚间以为置身上海长风水产市场,若非空气中弥漫着海腥味与生蚝的鲜甜气息,谁能想到这竟是日本海沿岸的“十八线县城”。
类似场景正在日本多地重复上演。在京都府舞鹤市的天桥立景区,举着自拍杆倒立拍照的上海游客让“飞龙在天”的奇观变成了社交媒体的标准模板;白根大风筝博物馆里,杭州少年们用蜡笔涂鸦的奥特曼与日本传统风筝比邻而居;就连北海道偏远的钏路湿原,也出现了举着中文导览牌寻找丹顶鹤的旅行团。
日本观光厅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前往人口不足10万县域的中国游客同比增长35%,其中6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刻意避开热门城市”。这一数据反映出中国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正从热门大城市向中小县域转移。

逃离北上广,却遇见“移动版家乡”:反向旅游的魔幻现实
“原本以为能享受包场待遇,结果到处都是老乡。”宁波退休教师王女士的吐槽道出了当代旅行者的集体困境。这位七次访日的“老江湖”,原本冲着新潟“未被商业化”的噱头而来,却在鱼市遇见了来自上海静安区的广场舞姐妹团,在温泉旅馆撞见了同小区的邻居。“连排队买海鲜都要用上海话砍价,这哪是出国旅游?分明是换个地方逛菜场!”
这种戏剧性反差背后,折射出中国游客消费行为的深层转变。过去十年间,日本三大都市圈接待的中国游客量增长近8倍。据日本旅游行业统计,2015 – 2024年期间,前往东京、大阪、京都三大城市的中国游客数量从每年约200万人次增长到超过1600万人次。东京银座、大阪心斋桥、京都清水寺等热门景点,曾经是中国游客赴日旅游的必打卡之地,但如今已变得过度拥挤。住宿价格也随之飙升,樱花季新宿酒店均价较平日上涨300%,平时一晚1.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00元)的普通商务酒店,到了三四月直接涨到3.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750元)一晚,连青旅都一房难求。就算不是樱花季,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爆买潮让日本三大城市各大商圈和景点的价格都抬高了一档。

当“打卡富士山”“穿和服逛清水寺”成为朋友圈标配,寻求差异化体验的“下沉式旅游”自然成为新宠。中国游客开始将目光投向日本那些相对小众的县域,希望能避开人群,享受更宁静、更原生态的旅游体验。
日本地方政府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新潟机场耗时十余年开通每周2班直飞上海、哈尔滨的航线,并引入中国邮轮定期停靠;舞鹤市专门制作中文宣传册,将“日本三景之一”的天桥立包装成“小众秘境”,甚至培训公务员使用翻译软件应对中国游客咨询。这些举措成效显著——舞鹤市去年接待的中国游客数量较前年暴涨10倍,带动当地民宿业收入增长近三倍。

县域经济的“中国红利”与文化碰撞
对于人口流失严重的日本县域而言,中国游客堪称“及时雨”。以新潟县为例,其总人口不足200万,但仅去年通过邮轮抵达的中国游客就超过50万人次。当地渔业协会数据显示,面向中国游客的生蚝直销业务使渔民收入同比增加25%,部分摊位甚至推出“支付宝扫码立减”“真空包装直邮中国”等特色服务。白根町的风筝工坊趁势推出“中日双语制作课程”,将传统工艺与网红打卡需求巧妙结合。
然而,文化碰撞也随之而来。在舞鹤天桥立景区,部分中国游客为拍摄“胯下视角”的特殊景观,不顾警示牌踩踏保护区域;新潟鱼市场的摊主们不得不临时学习中文短语应对讨价还价;就连历史悠久的白根风筝节,也因游客过多导致传统表演场地拥挤不堪。更微妙的是,当日本居民发现自家门口的小餐馆突然挂起“本店支持微信支付”的招牌,或是便利店货架上出现印有中文的“网红生蚝套餐”时,那种熟悉的陌生感油然而生。
“我们理解游客追求新鲜感的需求,但希望他们也能尊重本地文化。”新潟市观光科负责人坦言,随着中国游客占比超过15%,当地正面临平衡经济收益与文化保护的难题。为此,部分景区开始尝试限流措施——天桥立实行分时段预约参观,新潟鱼市场划定“静音购物区”,舞鹤市则推出“文化体验官”制度,培训当地居民担任志愿者引导游客。

从“反向旅游”到“深度共融”:可持续发展的新命题
日本政府的“观光立国”战略正悄然调整方向。面对东京、大阪等地居民对游客泛滥的抱怨(东京大学调查显示60%市民认为旅游业影响生活质量),观光厅计划将40%的推广预算投向中小城市,并推出“探险旅游认证体系”,将农场住宿、温泉手作等深度体验项目与高端游客需求对接。这种转型在中国游客群体中已初见成效——越来越多曾多次访日的“深度玩家”开始关注传统工艺复兴、在地美食传承等主题游。
不过,要实现真正的“软着陆”仍需多方努力。对于中国游客而言,“尊重当地规则”应成为旅行必修课:遵守景区预约制度、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尝试学习简单日语问候,这些细节都能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而日本地方政府则需在开发与保护间寻找平衡点,避免重蹈“过度商业化”的覆辙——正如新潟一位老渔民所说:“我们欢迎远方客人,但更希望他们记住这里的海风味道,不只是海鲜价格。”
站在新潟港口眺望停泊的中国邮轮,甲板上的游客正举着相机记录这座“小众城市”的风景。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当更多县域加入这场“中国游客争夺战”时,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在拥抱全球化机遇的同时,守护每片土地独一无二的灵魂?毕竟,真正的旅行意义不在于打卡多少冷门地标,而在于用开放的心态,在异乡遇见未曾预见的美好。